第296章 年代小聋哑12(1/1)
经过一个多月的系统梳理和有针对性的复习,77年第一次高考结果出来,刘家村在全省都出名了。除了刘老根家叔侄两代六人都考上了大学,村里还有七人考上了大学和大专,而知青也考上了五人。
一共十八个大学生啊,有的整个公社都没考上这么多人呢。这还只是这一届,准备时间比较仓促,而下一次高考,很多这次分数差了一点的人努力努力,可都是有很大希望考中的。
村里人原来很多都是让孩子念完初中就回家了,现在不仅在上学的初中生被家里人督促好好学习,有那毕业两三年的初中生,家里人也在找门路,看能不能让孩子回去接着上高中。
现在大家都知道了,大学生上学不仅不要花钱,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,像村里的孩子,家里没有工人,成份又是贫农,基本都能拿最高档的补助,一个月有近20块钱呢。
要知道现在北京城市居民的贫困补助标准,可是个人单月收入低于五元,一个月小二十块钱,要是学生自己平时省点,每个月都能存10块钱。
大学毕业了就能分配工作,还是干部岗,实习期的工资就能有30多块钱,转正后最少也有45块。
这可是铁饭碗啊,作为最底层的劳动人民,想要改变自己家庭的阶级,读书进学在这时候,绝对是一条低投入高回报的捷径。
本来刘家村的人就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,现在就重视了。
他们村里人填报志愿的时候,是集中在一起讨论过后才填报的,知青们基本都是尽量填老家那边学校,他们也和村里人介绍了自家城市的一些学校。
经过了讨论,分数稍微低点的人,就按照自己的兴趣填了本省的工业大学,财经大学和师范学院,有个别想出去看看的男孩,就填了知青老家那边的学校。
像刘小柱两口子就填了本省的财经大学,他俩倒不是分数低不敢报好学校,而是两人不想离家太远,毕竟孩子还小,而财经大学就在隔壁市。
当然,所有人的志愿都勾选了“服从调剂”这一选项,小老百姓可没有太多想法,什么